苏州铭亚机床

自动穿丝,中快走丝,线切割,自动换铜管穿孔机

自动定位射孔机

编辑:穿孔机厂家,来源:抖音,浏览量:162,时间:2022-04-28 18:25


自动定位射孔机,射孔磁定位,射孔磁定位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走向高端的发展战略思考与建议 北地郑研院 北地郑研院

gh_c61e17e9b2e2

功能介绍 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调查与保护、新材料、装备制造、珠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科技评价、教育培训、企业孵化等工作。

收录于合集

以下文章来源于石油科技论坛杂志 ,作者石油科技论坛

石油科技论坛杂志 .

发布石油科技论坛杂志信息

孙金声    刘 伟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历经多年科技攻关,特别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以来,发展完善了以地震勘探、电缆测井、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钻井提速、储层改造、带压作业、注水采油为核心的常规石油工程主体技术与装备,实现全面国产化。高端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拓宽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页岩油气、致密油气、深层和深水等油气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当前,油气资源效益开发对石油工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亟待石油工程企业快速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卡脖子”问题,掌握高端技术,科技发展需抓住跨界融合的新动能。为了促进我国石油工程高端技术快速成为主体技术、常规与高端技术接替上升,提出了下一步重点攻关方向。在“十六五”末打造一批以智能化地球物理勘探装备、超高温高压与深远探测测井装备、自动化智能化钻井高端装备、高性能旋转导向系统、高效智能破岩工具、安全环保高效能工作液、万米特深井钻完井技术、大功率电驱智能压裂装备、精细化智能化分层注采技术、海上压裂船与多功能作业船等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与装备,高水平实现石油工程技术自立自强,高质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关键词:石油工程;常规技术;高端技术;高端装备;国产化

在石油工程领域,高端技术不仅代表着高效率高收益,更是市场争夺的重点,谁有技术谁占优,谁占有高端市场谁受益。高端石油工程技术研发不仅关系着油田服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油气勘探开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10余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特别是通过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简称油气开发专项)攻关,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迅猛发展。常规技术与装备实现全面国产化,多种高端技术与装备相继涌现:地震勘探由常规二维、三维发展为“两宽一高”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常规测井方法发展到一体化测井技术,常规钻机、转盘驱动钻井发展到自动化钻机、顶部驱动钻井,弯螺杆与随钻测量工具组成的常规定向钻井技术发展到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和随钻地质导向系统为代表的“一趟钻”技术装备,过平衡钻井发展到精细控压钻井,常规钻完井液发展为环保型、抗高温和高性能钻完井液,常规水力压裂发展到大规模体积压裂,滞后调控注水发展为实时优化精细分层注水,适应浅海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发展到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初步形成我国石油工程高端技术与装备集群,在替代进口、平抑价格、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正在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常规技术与装备体系,向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技术与装备体系跨越式发展。

1 我国石油工程常规技术全面升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装备历经多年攻关,常规技术与装备齐全,发展完善了以地震勘探、电缆测井、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钻井提速、储层改造、带压作业、注水采油为核心的常规石油工程主体技术,有力保障了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石油装备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并且随着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以中低端为主的常规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正全面升级递进为以中高端为主的新一代技术与装备,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1.1 自主研发的物探技术与装备创出国际品牌

20世纪初,为了改变物探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情况,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强化了技术装备及有关软件平台的研究。推动物探采集仪器向高速、大容量、高可靠性和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物探数据采集技术向三维三分量和多分量采集转变,物探数据解释技术向一体化、可视化和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G3iHD地震仪实现“有线+节点”无缝混采和多主机联采,理论实时采集能力从20万道级倍增到百万道级,生产制造40余万道,支撑科威特西23.4万道全球最大道数项目等国内外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低成本节点仪器eSeis 2.0突破高精度32位模数转换、双星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精度高、传输速度快、价格低等优势,性能指标先进(图1)。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在全球率先实现从低频向宽频勘探的跨越,在国内外得到规模应用,成为我国开拓物探市场和提高勘探精度的重要利器。

自主开发的GeoEast处理解释软件具备完整的复杂介质成像处理、叠前叠后一体化解释及多波多分量解释能力,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软件完全替代(图2)。软件先后通过了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油公司资质审查,国内外客户近60家,被誉为物探软件“中国芯”。2019年成功研发新一代一体化开放式软件平台GeoEast-iEco,构建了云计算业务管理、多学科数据管理、开放式软件开发环境三大子系统,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赢”研发机制。

目前,我国石油物探领域形成了以EV56宽频高精度可控震源、eSeis无线节点仪为代表,实现全天候、全地表、海陆无缝衔接作业的自主物探装备系列,以GeoEast、KLSeisⅡ为代表的覆盖物探全技术领域的大型自主软件系列,实现了对国外主流软件的有效替代。依托自主核心装备、核心软件打造国际领先的陆上“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度)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物探)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在海外创出了中国品牌,成为全球物探行业的领军者和国际物探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图3)。

1.2 高端测井技术与装备不再依赖进口

测井技术发展遵循地层探测透明化、全过程智能化、作业高效环保的发展目标,推动我国测井仪器向耐高温高压、高精度发展,测井软件向多学科融合、一体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像测井装备(图4),并突破万米电缆自适应高速传输、高温电路集成及高精度信号采集等关键技术,耐温耐压达到175℃/140MPa,井下连续工作时间20h,在塔里木油田8882m深井测井成功,创造了亚洲陆上最深测井记录。

自主研发了快速与成像测井成套装备EILog®,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测井先进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自主研发配套的CIFLog-LEAD软件(图5),支持中文、英文版本,正在为国内16个油气田和俄罗斯等6个国家提供技术服务,累计应用1300余套,处理裸眼井资料超45万井次、套管井资料超27万井次。

CPLog测井系统以网络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为核心,以高性能测井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高可靠机电工艺、远程测井及工业设计创新应用为手段,全面升级层成像、快速测井等系列技术,强化随钻测导等技术研发,打造新一代CPLog远程智能化测井系统。作业系统实现从现场作业到远程测控,形成了网络化、智能化采集服务模式;成像系列向多维、多域发展,精准采集油气储层特征;常规快测从多趟测到一串测,超深井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钻测井从随钻常规到成像,升级为地层成像评价系列,实现看得更清、探得更远、作业更高效。CIFLog测井软件系统实现了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形成了涵盖井场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工程应用等测井业务全流程的数据资源系统,包括数值模拟软件、采集软件、处理解释软件、测井数据库系统等特色软件产品(图6)。

1.3 钻完井技术与装备涌现一批高端标志性产品和服务

经过多年攻关,我国7000m超深井钻井、连续管作业等技术与装备已经趋于成熟;长水平段水平井、大型丛式水平井、一趟钻等技术规模应用,7000~12000m钻机系列和精细控压钻井等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在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自动化钻机、安全控制装备、耐高温高压高效能井筒工作液、自动化固井等方面形成了标志性的产品和服务。

高端钻机代表为7000m自动化钻机,钻机核心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钻进过程真正实现“两把座椅控全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钻机具有独立建立柱功能,可实现钻进与建立柱同步进行;关键设备和工艺流程“一键式”操作,各设备之间交叉运行;建立柱、起下钻等关键作业流程及管柱对扣、涂抹螺纹脂等操作实现自动化;配置动态防碰安全管理系统;井架底座采用远程遥控起升。另外,9000m四单根立柱钻机突破了钻井管柱稳定作业长度极限(38m),保障井架有限空间内弹性薄壁长管柱安全移运,钻井提速超过20%,复杂事故时效降低75%,应用效果显著(图7)。

高端安全控制装备代表为PCDS精细控压钻井装备(图8),井口控压能力12.5MPa,井底压力控制精度0.2MPa,可适应钻进、接单根、起下钻等9种工况,远程/本地手动、自动等4种控制模式,能实现溢流、漏失等13种应急转换的精细控制,有效解决了窄窗口导致的涌、漏、塌、卡等井下复杂情况,有力支撑了塔里木、川渝、新疆南缘深层超深层和川渝页岩气及海洋深井的安全钻井。

高端井身结构拓展技术代表为高性能膨胀管裸眼封堵技术装备,在高性能膨胀管材料、长距离膨胀工具、膨胀管性能工况模拟评价方法、长井段裸眼封堵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7种规格技术装备,满足φ149.225mm~φ333.375mm井眼在西南、塔里木、新疆等油气田的应用,单次封堵作业长度超过750m,最大下入井深达6065m,地层承压能力提高35MPa以上,有效解决了恶性漏失、高低压同层等技术难题,为深井、复杂井钻井提供了有力支撑(图9)。

高端固井工程技术代表为自动化固井技术装备,突破了固井装备自动控制核心技术,建立了自动固井装备改造与作业规范,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AnyCem®固井软件系统、自动监控固井设备硬件系统等为核心的新型自动化固井技术与系列装备,整合固井业务单元孤岛数据,率先实现“无人操作”固井作业,在长庆、辽河等油田规模应用6000余井次,降低现场劳动强度50%,提高作业效率30%,大幅降低了井口高压区人员安全风险,全面升级了传统固井作业模式,引领促进固井工程技术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完井作业高端装备代表为连续管作业装备(图10),独创无伤害高性能夹持技术,实现注入头系列化、连续管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形成3类8种结构28个型号的高适应性多功能连续管系列成套装备,结束了我国连续管作业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井下作业方式转变,成为非常规油气开发、超深井作业、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备手段。

高端井下测控代表为CG STEER和Welleader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图11),在微型液压驱动与控制技术、非接触电能/信息传输技术、钻井液脉冲双向通信技术、大功率涡轮发电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系统稳定造斜能力达10.5°/30m、零度造斜、近钻头井斜方位和伽马测量等功能稳定可靠,在、长庆页岩气、新疆及海上开展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显著。

高端钻井工作液代表包括抗温240℃淡水基钻井液、抗温300℃以上水基泡沫钻井流体、胺基钻井液、抗温200℃抗45%盐水污染度油基钻井液、大温差水泥浆、高效隔离液等优质工作液体系,保障复杂地层实现安全高效钻完井,在、新疆、塔里木、大港、冀东、、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乍得、尼日尔等国内外油气田推广应用6000余井。大温差水泥浆适用于不同温度段(50~120℃、80~180℃、90~190℃),高效隔离液抗温 180℃,沉降稳定性小于0.03g/cm3,在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等地规模应用,固井合格率达100%。

1.4 储层改造研发出适用于我国工况的技术与高端装备

我国复杂油气地层的稳定性与致密性差异性大,且普遍高温高压,导致工程技术施工难度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开发。为此,研发形成了满足我国工况需求、施工性能优异的储层改造技术组合,包括小体积、大功率的压裂装备,满足高效分层分段、耐高温、高可靠性的压裂工具,多功能、低成本、环保发展的压裂液。例如,1000~3000型系列压裂泵车及配套的混砂车、系列管汇、仪表车及配套设备,可组合成不同配置的成套压裂机组,其中,2500型压裂车和分体式压裂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1);DYJ110/70DD带压作业机实现现场工业应用,具有“储层零伤害、环境零污染、液体零排放、作业周期短”的突出优势;3000型以上型号压裂机组工业化生产,可满足山区受限井场施工作业;自主研发的水力喷砂、双封单卡、油管滑套、快钻桥塞、可溶桥塞等多种水平井多段和直井多层压裂工具,耐温、耐压等性能参数与国外先进水平持平;低浓度瓜尔胶、高性能滑溜水等多套压裂液体系,满足国内非常规储层开发需求;研发了耐温230℃高温压裂液、硝酸钠加重压裂液、氯化钙加重压裂液等体系,为超高温、超高压、超深井“三超井”的高效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满足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勘探开发需要,突破传统柱塞泵设计桎梏,研制成功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7000型电驱压裂橇(图12),实现大型电驱压裂橇和压裂泵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扭转了“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三大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最高泵注压力达85MPa,最大输出排量为2.6m³/min,实现1台压裂橇替代3台2500型压裂车,同比能耗和成本明显降低,助力盆地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大气区开发。

储层改造领域研发出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开发了裂缝和产能模拟核心模块,以及配套数据库、经济评价、一维地应力等配套模块,实现裂缝模拟—压裂后产能模拟—经济评价一体化数据无缝衔接,具备了均质储层单井直井分层、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优化设计功能,满足地质工程一体化需求(图13)。

1.5 采油采气技术装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顺应石油工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等新技术、新材料深度融合的趋势,采油采气领域技术装备逐步向绿色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及低成本的“四化一低”转型,研制出第四代分层注水系列技术,攻克了井下永置式流量检测、调节等核心技术,典型的一体化配水器结构如图14所示,形成了以自动测调为技术内涵的第四代分层注水工艺。

通过与油藏工程相结合,在边注、边测、边调工艺技术基础上,突破了水驱油藏精细分析诊断、效果评价及配注量实时优化技术(图15),推进水驱开发由“滞后调控”向“实时优化”的重大转变,助力我国精细分层注水开发技术持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另外,开发出油井生产优化分析系统PetroPE,突破了油气井工况智能诊断、数字计产、优化控制等核心关键方法与技术,建立了油气井生产工程数据资源池,搭建了云化共享平台架构,开发了面向用户、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油气井生产智能分析优化决策软件系统。在、长庆、等油田建立示范区,工况诊断准确率达93%以上,数字计产平均误差降低到12%,系统效率提高2.5个百分点。研制高效井下电机,形成电动潜油柱塞泵和电动潜油螺杆泵2项无杆举升工艺;形成以液压抽油机为代表的集群举升技术,开展“一拖二”现场试验,具有降低投资、提高效率优势;攻克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可满足含水率为97%以上的油井应用,颠覆了传统开发模式,创立“井下工厂”生产理念。

1.6 海洋工程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国产化

深水油气工程从水面、水中到水下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如海上油田超大型平台浮托、海洋钻井隔水管技术等,构建了1500m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体系,研制了水下控制系统、水下管汇等多种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并成功应用,支撑了荔湾3-1周边气田、流花油田群、陵水17-2气田开发,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深水油气田自主开发工程能力,带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备由浅水向深水的跨越式发展;Drilog海洋随钻测井系统实现规模化作业,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针对中国南海极端海况的部分设计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三五”期间,以固体拖缆采集系统为代表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成套装备,累计完成超过11000km二维地震资料采集作业和10000km海洋工程调查作业,具备产业化基础(图16);形成Drilog®随钻测井和Welleader®旋转导向系列产品,作业区域全面覆盖我国海上油田,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成功研制海上液压提升钻机,首台(套)设备应用于文昌19-1平台;完成水下静态脐带缆和水下多相流量计的产品研制,分别应用于文昌10-3项目和流花21-2项目,具备产业化能力;国产25MW燃气透平在19-3油田成功应用;深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总体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处于国际同类工程船舶领先地位,海管φ304.8mm铺设能力由1200m提升至3000m,成为我国进军深海油气田开发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国重器。

2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1 从石油行业发展趋势看,资源的效益开发对石油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全球油气资源日趋劣质化,勘探开发重点由浅层向深层、特深层,常规向非常规油气(页岩/致密油气、煤层气),中高渗透整装向低渗透、低品位,滩浅海向深水,传统化石能源向特殊地下资源(干热岩、水合物等)逐步拓展,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对石油工程技术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能源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新能源技术成本快速下降,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实现无补贴市场竞争。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将进一步推动油气行业加速转型,石油工程作为油气勘探开发关键环节,将面临更严格的降本、提质、减碳需求。

2.2 从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职责看,突破“卡脖子”问题对自主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油服企业除面临低碳转型和持续发展挑战,也担负着保障能源供应的职责。近几年,中美两国间贸易、科技摩擦持续升级,凸显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严峻形势。石油工程领域的高造斜率旋转导向技术、恶性漏失控制技术、超高温高压井筒工程井下工具仪器与工作液材料等已成为制约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大技术瓶颈,需从基础研究源头发力突破,从战略布局、创新氛围、合作攻关等方面整体协同进步,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快速提升,从而实现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2.3 从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竞争看,只有掌握高端技术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高端技术是高效率、高效益的根本,也是市场争夺的最有利武器。国外石油企业高度重视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以斯伦贝谢、哈里伯顿为代表的国际油服公司,每年保持3%的科研投入强度,持续进行高端技术装备研发,凭借技术优势,率先研发成功百万道级有线地震仪器、自动化钻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抗高温集成多参数随钻测量装置、抗高温高压井下工具、体积压裂等高端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促成了页岩油气革命和海洋深水油气高效开发,引发国际石油工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主导高端技术与装备的格局。中国石油企业只有不断强化科技研发能力,提升效益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才能从跟跑变为并跑和领跑。

2.4 从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看,石油工程应抓住跨界融合的新动能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态势更加明显,颠覆性技术及其创新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技术迭代和创新加速。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加速进入全面数字经济时代,借助数字化转型重塑自身“免疫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各行业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将对油气行业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石油工程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优势,以应用为导向,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激发材料、信息、机械、电子、物理、化学、化工等多学科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一批颠覆性技术爆发。

3 下一步攻关重点方向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比国外面临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例如塔里木超深层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南方海相复杂深层页岩气等多个国内增产上储的潜在地区均存在井筒与油气藏环境复杂、安全高效施工难度大的挑战,传统工程技术无法经济高效开发其中资源,亟须研发高端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破局,开启复杂油气高效动用。因此需要系统的战略布局,既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又要抢先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融合发展,实现弯道超车,高效推进国内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如下6个方面:

(1)以智能化、大数据、高度集成化装备、多学科工作环境研究为重点,打造智能高精度可控震源、智能化节点地震采集系统、智能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弹性波地震勘探技术等尖端利器,形成智能化、多学科协同、油藏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2)攻克耐高温芯片、耐高压结构材料、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超高温高压与深远探测测井装备、非化学源测井技术装备、智能测井技术,形成230℃/170MPa以上超高温高压快速与成像测井技术装备、井间与井地远探测测井等高端技术,提升地层探测能力,测、录、导一体化多专业协同发展。

(3)为满足超深特深、深部非常规、低渗透低品位、地下特殊资源、深水超深水等油气领域安全经济高效勘探开发的需求,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智能化钻完井高端装备、高性能旋转导向系统、井下工况智能检测及装置、全自动闭环控制井下仪器、高效智能破岩工具、安全环保高效能工作液等利器,形成万米特深井钻完井技术、万米超大位移井技术、超深页岩油气与致密油气丛式井平台技术、三低油气藏高效开发及老井重复利用钻完井技术、井筒工作液系列高端材料与智能调控技术、全生命周期井筒完整性技术、钻完井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智能决策技术、井控应急抢险关键技术与装备等,大幅提高钻井效率、油气钻遇率及产量,保障井完整性、井筒安全,延长油气井寿命。

(4)突破储层改造技术与装备稳定性差、连续作业能力差的技术瓶颈,研制大功率电驱成套压裂装备、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和智慧压裂作业系统,满足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深层与非常规油气藏储层改造需求。研发超长水平井多簇射孔工具,实现单段20簇以上安全射孔,攻关8000m超深井、70MPa高压井作业技术,注入头提升力大于700kN,下推力大于300kN,满足超长水平井及超深井压裂及作业需要,提高深井特种作业能力。

(5)针对机采系统缺少高效、智能化技术手段,尚缺少无水增产、注气增产等分注技术等高端技术,打造采油采气智能生产系统、柔性钻具超短半径侧钻取心技术、特殊结构和深井无杆举升成套设备、精细化智能化分层注采技术,推进地面与地下一体化协同高效经济生产,适应各类油气开采对象发展需要。

(6)攻克以12缆拖缆物探船和海底节点采集装备为代表的海洋物探装备,形成海上压裂船、多功能作业船、高性能深水钻完井液及固井水泥浆体系,打造深水智能完井工具、深水防台风装备、高效建井作业技术及工具为代表的海洋钻采技术装备;突破以水下生产系统、半潜式生产平台和圆筒型FPSO为代表的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深水J-lay铺管船、2500t DP弃置起重船为代表的海上施工装备,多功能应急救援船、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及配套技术、渤海特殊环境和南海深水溢油应急装备为代表的井控安全与应急装备。

4 思考与建议

(1)常规石油工程技术支撑了当前国内油气常规资源勘探开发,高端技术与装备快速成长,正成为支撑复杂深层、非常规、低渗透低品位、深水油气经济高效开发技术利器。我国是石油技术装备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缺乏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装备。在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复杂国际环境等因素约束下,油气工业要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立自主高端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体系。

(2)我国油气藏条件复杂,很多油气增储上产地区的工程技术实施难度是世界级的。工程技术与装备发展必须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只有研发出更多符合国内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需求的高端技术与装备,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举,变被动开发为主动开发、绿色开发,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前沿技术,不断催生大量的高端技术与装备。我国亟须加强石油工程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石油工业未来发展的高端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实现高端技术快速成为主体技术、常规与高端技术接替上升,大幅度提高作业安全与效率,拓展开发规模和效益,提升行业续航与领航能力。

孙金声,刘伟.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走向高端的发展战略思考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21,40(3):43-55.Sun Jinsheng,Liu Wei.Strategic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High-e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2021,40(3):43-55.

(微完)
网友评论:
第1、声明:各位朋友你们好,本文也是一篇期刊文章,感谢各位专家分享自己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推送给大家仅用于参考学习.在未征...
第2、自动混药等新型包装给药系统及给药装置)4、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实验动物标准化养殖及动物实验服务,先进农...
第3、自动化智能化钻井高端装备、高性能旋转导向系统、高效智能破岩... 2.0突破高精度32位模数转换、双星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
第4、自动化智能化钻井高端装备、高性能旋转导向系统、高效智能破岩... 2.0突破高精度32位模数转换、双星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
巴完。

即将到来的节日:4月清明节放假3天!再忙也要对自己好点哦!
自动定位射孔机完!

热搜弹幕:自动定位射孔机,射孔磁定位,射孔磁定位

相关推荐: